浙江发放数据知识产权“身份证”2.4万张 保护数据权益 激发创新动力

作者:lhl来源:发表时间:2025-09-24阅读次数:92

“假如数据是面粉,数据知识产权就是用独特工艺手法揉捏而成的面胚,乃至各式各样的面包、糕点。”在23日下午举行的浙江省数据知识产权改革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省市场监管局(省知识产权局)负责人用生动比喻阐释了数据知识产权的内涵。

作为全国首批数据知识产权改革国家试点,浙江创新构建数据知识产权制度,走出了一条保护数据权益、促进数据流通、实现数据价值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受理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申请5.8万多件,实现价值变现90多亿元。

记者在会议上了解到,我省在数据知识产权领域推出了多项关键举措。比如,针对数据权益不清之“困”,浙江率先将数据知识产权制度写入《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两部法规,明确对数据知识产权开展登记。

登记证书作为数据集合持有的初步证明和流通交易、收益分配、权益保护的初步凭证。通过为数据知识产权颁发“身份证”,数据处理者权益有了保障,创新就有了动力。自2023年6月开展登记以来,已吸引全国27个省(区、市)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提交申请5.8万件,发证2.4万张。

针对数据流通复用之“阻”,浙江于2024年4月上线了“数知通”平台。该平台集存证公证、登记服务、运营交易、收益分配、权益保护于一体,已成为数据知识产权流通的总枢纽。

平台与上海、深圳等27个交易平台打通,吸引近200家专业数商入驻,形成“企业下单、平台派单、数商接单”的市场运营生态。自平台上线以来,已推送意向信息7479条,落地运用1792件,金额53.5亿元,达成率约24%。

针对数据价值变现之“惑”,浙江先后创新交易、许可、增信融资、资产入表等10种转化方式。在增信融资方面,浙江推出“数据知识产权贷”金融产品,231家企业获得增信融资84.9亿元,单笔最大金额2亿元;在数据资产入表方面,浙江联合财政部门建立数据知识产权与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协同机制。目前已有117件数据知识产权完成数据资产入表,金额达4721万元。

紧抓“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我省近期在全国率先出台《浙江人工智能领域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申请指引》,旨在通过制度创新破解AI高质量语料数据供给不足、应用场景不丰富等难题。